書柜里有不少書,有的翻看了許多遍,有的還沒有開封,也算印證了那句“書非借不能讀也”。
在多次翻看的書中,就有一本余秋雨先生寫的《文化苦旅》。這是新版,篇目有了刪補。作者說新書比原本的內(nèi)容開闊多了,沉痛多了,也超越多了。
《信客》是這本書中第一部分“如夢起點”中的第三篇,這篇文章的部分內(nèi)容被收錄進初中的語文教材中。個人覺得被收錄的部分可讀性不強,不如讀原文來得痛快。讀原文才能更深切地感受“信客”這個職業(yè)以及了解同為“信客”的這兩代人。
那時代因為交通不便,兩地的聯(lián)絡全憑信客,信客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吃苦是一方面,通天文地理風俗人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個“信”字,我理解的這個“信”字,既是信客的職責———捎信帶貨,又是信客的人品信譽讓人信得過。
可是由于老信客的疏忽,或是過于看重了手足之情,亦或是自帶的胸襟坦蕩,讓他因祝賀干女兒結(jié)婚而扯下的一窄條捎貨人讓帶回家的紅緞子,讓老信客失了“信”。
老信客的職業(yè)生涯止步于那塊紅緞子,老信客的信譽毀于紅緞子上畫著的那個小圓圈。那個小圓圈的記號也葬送了老信客與捎貨人之間從小到大的手足之情。盡管這捎貨人事后祈求、懺悔,卻也再沒能與老信客見上一面,直到每個人葬于黃土,這也令人唏噓。用老信客的話說不見面“并非記恨,而是害怕尷尬”。
村莊與城市之間不能沒有信客,宋達接替了老信客的工作,一干就是幾十年,“宋達”這個名字起得好,他也出色極了。他做信客避開了老信客經(jīng)歷過的“短”,揚了老信客一直以來被稱頌的“長”。直至有綠色郵筒接替他的工作,宋達才“解甲歸田”。閱歷的豐富,見識的廣博,文化底蘊的深厚讓他當上了小學的校長。
事情就是有這樣的巧合!教育廳新來的女副廳長在報告中以自己的經(jīng)歷說明文化傳遞的魅力。她的文化傳遞的信號是一疊讀物,是一疊用一條紅緞帶捆扎的讀物。是她結(jié)婚那年,一位信客送給她的結(jié)婚禮物。至今,那條捆扎圖書的紅緞帶仍系在她的發(fā)間。
于是宋達找到了這位女廳長,說明自己知道這扎在她發(fā)端的紅緞帶上畫著一個小圓圈,廳長愕然……
兜兜轉(zhuǎn)轉(zhuǎn),這個關于信客的故事終于完結(jié)。老信客終究沒有說謊,這紅緞帶上的小圓圈證明了他的清白。但畢竟老信客在未經(jīng)捎貨人同意的前提下裁下那一條紅緞帶在先。他失信了……便永遠失信了………
那條紅緞帶到底見證了什么?信任還是友情?清白還是遺憾?這個故事讓人意猶未盡!